2024年,国足在世界杯预选赛中迎战日本队的比赛,引发了不少球迷和专家的讨论。
这场比赛的结果并不理想,球队的整体表现再次暴露出了中国足球与亚洲强队之间的差距。
尤其是面对日本队那群在欧洲顶级联赛效力的球员,国足的实力显得有些捉襟见肘。
面对这种情况,许多球迷开始议论,为什么我们的球员,尤其是年轻一代,不能像日本、韩国的球员那样走出国门,在更高水平的联赛中提升自己?
更进一步,难道我们的球员真的没有资格在欧洲踢球吗?
如果我们把视线从国足的表现转到个别球员身上,可能会发现一些亮点。
事实上,最近几年来,逐渐有一些中国球员开始踏上了去欧洲打拼的道路,尽管数量远不及日本、韩国等亚洲邻国的球员,但这些尝试无疑代表了一种改变的可能性。
今天,我们来聊聊那些在欧洲踢球的中国球员,看看他们有哪些特点,为什么他们有潜力在更高水平的联赛中站稳脚跟。
在欧洲踢球的中国球员并不多,像吴少聪这样的球员就比较少见。
他目前在波兰踢球,虽然波兰联赛的整体水平不如五大联赛那么顶尖,但对比国内的中超,至少让吴少聪有了接触欧洲足球的机会。
事实上,这对他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进步。
更重要的是,这些在欧洲踢球的球员,和国内的球员相比,通常有一个共同的特点:他们具备了较强的身体素质和快速的速度,这对于适应欧洲的高强度比赛非常重要。
吴少聪的例子,其实就是中国球员出国踢球的一种可能性,他的表现也侧面反映出,若中国球员要想在欧洲立足,必须具备一定的身体优势。
想要去欧洲,首先得具备那种能够在快节奏、高对抗的环境中生存的身体条件。
和日本、韩国球员相比,中国球员在这方面其实并不逊色,甚至有些球员的体能和身体素质往往比日本球员还要强一些。
单单有身体条件是不够的。
要在欧洲站稳脚跟,技术上的提升和比赛经验同样重要。
在这一点上,中国球员和日本球员之间,差距明显。
特别是在球商、意识、传控球能力方面,中国球员与顶级联赛的球员相比,确实存在差距。
因此,很多国内球员在国内联赛表现出色,却在欧洲的比赛中屡屡碰壁。
对于大多数中国球员来说,最合适的路径并不是直接冲向五大联赛。
像德甲、英超这样水平高、竞争激烈的联赛,对于年轻球员来说,未必是最理想的选择。
相反,选择一些相对次一等的联赛,像比利时、荷兰、土耳其等,这些联赛有一定的水平,并且对球员的技术提升帮助更大。
昨日,A股再次回落,Wind全A下跌1.78%,成交额7100亿元。中证1000下跌2.09%,中证500下跌1.99%,沪深300下跌1.7%,上证50下跌1.51%。近期公布多项经济及金融数据:7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5.1%,社零同比2.7%,固定资产投资同比3.6%;7月社融信贷数据整体偏弱,社融存量同比增速为8.2%,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比上年同期减少859亿元;M1同比跌幅6.6%,M2同比增加6.3%。随着美联储即将进入降息周期,央行降息空间逐步打开,这对于从分母端修复权益类资产较为有利。在债务周期主导的去杠杆阶段,名义利率的调降对于资产价格企稳、权益市场风险偏好的回升较为重要。此外,相关部门在制定政策时把促销费放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,包括推动大规模以旧换新、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等举措接连出台,有助于经济名义增速的修复。整体来看,在政策不断加码的背景下,指数层面预计维持震荡格局。基差方面,IM2409基差-16.91,IC2409基差-14.48,IF2409基差-5.21,IH2409基差-0.33。
经过一两年的磨炼后,再去向更高水平的联赛发起冲击,才是最稳妥的做法。
举个例子,谢文能是目前最符合欧洲踢球标准的中国球员之一。
他的速度、体能、身体素质都不逊色于日本球员,甚至某些方面更具优势。
尽管在技术细腻度和球商意识上仍有所欠缺,但凭借着出色的身体素质和足够的潜力,他完全可以选择去像德甲、意甲这样的小球队锻炼,逐步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。
谢文能的例子,也说明了中国球员要想在欧洲站稳脚跟,依然需要时间的积淀和技术的提升。
也有一些球员的未来充满了无限可能。
像拜合拉木这样的球员,虽然在技术和意识方面略显不足,但他年仅21岁,拥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。
假如能通过在比利时、荷兰等欧洲二流联赛中的锻炼,提升技术和比赛经验,未来完全有可能进入德甲等更强的联赛。
再来看蒋圣龙这位球员,他作为中国中后卫中的代表人物,尽管具备一定的身体条件,但要想在欧洲顶级联赛立足,难度较大。
和范志毅那种足够强壮的身体条件相比,蒋圣龙的竞争力略显不足。
虽然他目前的水平和吴少聪差不多,但要想在欧洲的顶级联赛站稳脚跟,还是需要在技术层面下足功夫。
考虑到目前的情况,蒋圣龙可以尝试去日本J联赛或韩国K联赛发展,这样的联赛不仅竞争激烈,而且技术水平也不低,相对而言对于中国球员来说是一个不错的跳板。
这一点,也得从整体环境中来看。
中国球员出国踢球的难度,不仅仅在于个人的能力,还在于整个体系的支持和环境的适应。
相比日韩,国内球员在战术打法和技术要求上普遍较弱。
更重要的是,国内的球员通常缺乏面对高水平联赛时的心态调整和比赛经验。
尽管有些球员在中超等国内联赛中表现亮眼,但一旦进入欧洲,面对更高水平的对抗和更严苛的要求,往往难以适应。
正因为如此,不少网友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。
一位网友认为,中国球员在欧洲踢球的潜力毋庸置疑,只是他们的技术和比赛经验还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跟上。
他说,中国球员的身体条件的确不错,但要想突破技术上的短板,必须加大对青训的投入,并且加强与世界顶级教练团队的合作。
只有这样,才能在国际赛场上真正立足。
另一位网友则认为,中国球员的最大问题在于心态和适应力。
很多球员出国踢球后,面对激烈的竞争和高强度的训练,往往无法适应,结果很快就会回到国内。
若想真正取得成功,需要更多的耐心和韧劲,而不仅仅是依赖个人的天赋。
他认为,心态调整是中国球员面临的最大挑战。
也有网友认为,中国球员根本不应该一开始就盲目地选择去欧洲。
中国球员的技术底子本就不足,贸然去欧洲只会让他们陷入更深的困境。
他说,与其急于去五大联赛,不如从国内联赛起步,逐渐适应高水平的比赛环境。
通过稳步提升,积累经验,才能在真正的国际赛场上有所作为。
一位网友则表达了更为积极的看法:虽然目前只有少数中国球员能够在欧洲踢球,但未来的可能性非常大。
随着中国足球青训体系逐步完善,越来越多的年轻球员有机会走向国际舞台。
只要我们保持信心,继续努力,未来必定能看到更多中国球员在欧洲和世界各地闪光的身影。
从这些不同的观点中可以看出,中国球员要在欧洲踢球,面临的困难确实不少。
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,只要这些球员能够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、磨练心态,并且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合适的联赛发展,未来他们有很大的潜力去突破当前的困境,甚至能在更高层次的联赛中取得一席之地。
尽管中国球员出国踢球的道路不容易,但也充满了可能性。
只要球员们能够理性规划自己的职业路径深度赛事解析,并在职业生涯中不断努力提升,未来的中国球员完全可以在国际足坛占据一席之地。